国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借鉴

发布者:国有资产管理处发布时间:2015-12-19浏览次数:1050

大学实验室向来被认为是校园中的危险区域,常被比喻为炸药库、生化武器库、毒药间等,稍有不慎不仅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今年8月,针对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之后又发生清华实验室爆炸事件,籍此回顾有哪些措施可以借鉴。

    新闻链接

    20151218日上午10:10左右,化学系(何添楼)二楼一实验室发生火灾事故,师生第一时间报警,消防车及救护车紧急赶到现场进行处置。现明火已扑灭。现场发现一博士后实验人员死亡。火灾发生后,楼内师生已及时组织撤离,周围人员也已疏散。火灾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来源:清华大学官网微博,2015-12-18

  为何杜绝事故那么难?

  伴随一起又一起的校园实验室安全事故,我们首先应该质问的是为何事故频发,应如何减少实验室事故几率,降低实验室伤害范围与程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中心主任张男星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实验室安全问题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实验用品与设备及其存储方式带来的安全问题,例如化学品、生物制品原本具有的毒性、易燃性、感染性,会因存储位置和方式的不妥更易导致事故;

  一类是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度带来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实验人员不严格执行安全制度极易带来实验事故;

  再一类是实验室建筑及空间布局带来的安全问题,比如非专门建筑的改建实验室,会因建筑不能满足实验室实验的基本或极限要求导致事故。

  总结上述三类问题不难发现,抛开科学探求中对未知现象与猜想的不确定因素,如果严格按照各类规定的安全制度严格执行,一般高校普通实验室怎可能有如此多的“意外”发生?接受本文作者采访的不仅有李然,还包括现在正在国内某“985”高校读博的材料专业的马力,正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专业读博的徐帆和已从法国某研究院化学专业读博结束的王志,四位不同院校背景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某些相似的实验经历,似乎可为高校实验室为何“意外”多作答。

  对于“国内高校是否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及培训后的考核”这一问题,四位受访者均表示本科阶段没接受过单独开设的实验课安全操作培训,授课教师只是在实验操作中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有哪些,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接受了一到两课时不等的实验室安全操作培训,但也并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

  四位受访者还共同反映了一个比实验室安全操作培训更恐怖的问题——研究生阶段更复杂、更具危险性的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导的却多是高年级学生,负责实验室项目的老师一天也就去实验室进行一至两次的例行“巡视”,“坐在办公室的时间远比实验室多”,甚至还有很多天见不到老师的情况。有些老师会默认为“边实验边进行安全培训更有针对性,学生是实验操作人,理应更注意自身安全”。“保障实验安全是国外高校开始实验的一种底线式的要求,未达到这一标准将不会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学习或工作。但在国内某些高校实验室中,保障实验安全更像是实验的辅助条件,首要目的是完成实验,至于安全问题,只要不出事即可。”王志结合自身的求学体会说。

  这不是单纯的安全问题

  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看来,大学实验室事故频出并非那么简单,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纯问题。保障实验室安全,需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为此,阿德莱德大学把实验室安全与员工健康、环境保护整合在一起,通过从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的高度来推动实验室安全管理。

  在学校、学部和学院等层面均设有相应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负责健康与安全事务的讨论、交流与处置。校级健康与安全委员会由16人组成,主席为分管校长,成员来自3个行政部门和5个学部,每个行政部门/学部出2人,包括1名高级管理人员和1名员工代表;根据各学部的实际情况,学部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由多人组成,主席为学部主任,成员包括所属学院的学院主管、安全官员、员工代表以及学部办公室或行政部门的若干代表;学院级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也由多人组成,主席由院长担任,成员包括学院主管、安全官员、各个系的主任、管理人员代表、技术支持人员代表和科研人员代表。

  所有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每年分4次向上一级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报告健康与安全的控制情况、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下一阶段工作的细致安排。为保障实验室安全,该校规定各实验室负责人同时均为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每年4次定期向学院级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汇报工作。同时,阿德莱德大学还有一支13人组成的校级HSW团队负责督查各部门、学部乃至学院的安全环保工作执行情况,在学部和学院也有HSW团队,不同的是学部和学院HSW团队中有相应的安全官员,负责各类安全规范的制定和修改、所有新进人员的安全培训和辅导及健康与安全报告初稿的撰写等。通常理工科学部的安全官员是全职的,而在人文类学科一般是兼职的。